- 详细介绍
- 热门书评
-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地下长河》讲述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 大胆提出引洮河水上董志塬
1956年,甘肃省定西地区为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提出引大通河入秦王川的设想。并从此开始了从大通河上游青海省的克图至永登县武胜驿的三次引水线路的勘测,直到1958年才结束。
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黄土高原就像一个独立的地方,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印象一直是干旱的土地上生长着小麦、扁豆、洋芋等矮小的作物。家家都还在使用着一把由祖辈传下来的木犁。年年用毛驴驮粪往山地里送。起床是按公鸡的报晓声,人畜饮用的水贮存在地窖里,戴草帽不是为了防雨而是为了遮阳。
在这里,有的人一生都没到过县城,也不知道县城在哪里,孩子一出生就订下娃娃亲,生怕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每年都有大量外出乞讨的人,他们客死他乡后要把尸体烧掉,让灵魂回到故乡。
当有的学生看到从月球上拍回的地球照片,说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水域占了地球的大部分面积,他们觉得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家乡一直是干旱少雨的?
中国的大西北,存在着大片大片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准噶尔和腾格里。水,对广袤的荒漠,就像一个天国的梦境一般。
位于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东南侧的黄土高原,被南北走向的六盘山拦腰分割为两个黄色大块。六盘山以东的一块被称为陇东高原,六盘山以西至乌鞘岭脚下这一片称为陇西高原。
一望无际的梁、峁、沟、谷,被一片片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
在这里,年平均降水量410毫米,仅为广东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但是,年平均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为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多。
在这里,太阳的年辐射量每平方米5700至6500兆焦耳,过于充足的高原阳光,给黄土高原制造了强烈的干热气候,使得厚厚的黄绵土其养分和水分含量很低,而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却很高,难以积蓄,黄土高原成了低产土壤。
而且,从历史上看,瘟疫、兵匪、苛政苛捐也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不少灾难。但更多、更频繁的灾难,还是干旱导致的大生大死的悲剧。
在陇西大地,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七年,有5年是大旱。以至于多年竟然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通渭县志》说:
明嘉靖七年,巩昌府各县大旱,民大饥,食草茹木,人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大旱。五月至七月,每晨天红如赭,秋大旱,饥,十月粟价腾贵,斗米300钱。次年春,价至10倍,绝粜罢市,树皮石面皆食尽,父子、夫妇相割啖,十死八九,道瑾相望。
另外,《巩昌府志》和《陇西县志》中,也有对清朝及民国时因旱灾而造成的民问巨灾的描述。
干旱,成了黄土高原人生悲剧的代名词。
清代的巩昌知府张如镛在他的《陇西八景》诗中写道:
谁挽珠江水,飞来散作帘。
在张如镛的心目中,想挽珠江水以润泽陇原,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想象。
但是,珠江遥远,黄河却近在眼前,而且除了黄河,陇西还有洮、渭、泾、大夏、大通等河流经黄土高原和甘肃大地。
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旧中国,要想把这些河流的水引来灌溉黄土高原,的确是个难题,首先是如何提高水位的问题。
从明朝嘉靖年间的段续戽水浇田,到民国时候的卖房毁家修渠,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陇西人民的干旱问题。
书籍简介
精彩书摘
90%看过的人还看
-
学长请吃药
苏一姗
-
千城记-江苏泰州(1)
李子迟、王志标等
-
Dark Light
Taylor、Jodi等
-
国学必读(上册)
钱基博
-
怎么又是天谴圈(四)
诸葛婉君
-
人民日报70年文艺评论选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
-
抱剑
鲍剑
-
今古传奇·故事月末(2016年2月末)
《今古传奇》编辑部
热门书评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