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介绍
- 热门书评
- 王博,男,1982年生,博士。现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2009年1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2009年3月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2011年3月博士后出站来到北京理工大学,2012年7月被评为副教授,2013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201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智能物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某973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负责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发表SCI检索论文二十余篇。
- 本书是作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总结以往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2章分别介绍物联网架构、信息传输协议、边缘组网、传感器及与互联网间的关系;第3章介绍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第4章简述从北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到行业应用;第5章介绍“北斗+物联网”与行业赋能;第6章介绍“北斗+物联网”与行业变革;第7章对北斗系统创新到北斗应用创新、时空信息与万物互联的协同发展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北斗时空智联进行展望。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用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来确定载体位置从而进行导航的系统。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GNSS发展的奠基石,人们不再局限于地面,开始放眼于太空,传统的技术也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通过观测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将地面上常见的信号多普勒频移与卫星运动轨迹联系在一起,提出利用已知位置的地面观测站测量卫星播发信号的多普勒频移,获得太空中卫星精确位置的方法。地面观测站对卫星的联合观测试验,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完成了卫星轨迹的测定工作。同一所大学的另外两位研究人员依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即如果已知卫星的精确位置,通过在地面上测量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便可以确定地面观测站的精确位置,卫星导航定位的基本概念由此产生。
卫星导航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是由于卫星导航系统在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
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精彩书摘
90%看过的人还看
-
唱和诗词研究:以唐宋为中心
巩本栋
-
异界之随机召唤(全集)
汉三叔
-
巫师与玻璃球(2017年新版)
(美)斯蒂芬·金(STEPHENKING)
-
我的重生女友(六)
夏姬半仙
-
全球诸天在线(四)
歪倒
-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精选·内科中册
易法银、喻斌等
-
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上)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小组编
-
磁性壳聚糖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匡少平、吴占超等
热门书评共 0 条评论